英格蘭化學家DanielRutherford在1772年把氮分離出來,為工業氣體行業奠定了發展基礎。JosephPriestley以及CarlWilhelmScheele也在1776年分離出來了氧氣。氧氣起初用于醫學領域,然后在19世紀末開始進入焊接的商業用途。大氣氣體開發過程中發生的另一件大事是在1863年發現了乙炔,它是一種常用的焊接氣體。隨后發現乙炔可溶于丙酮,從而使圓筒運輸成為可能,工業加工領域廣泛使用氣體的潮流由此開始。1877年發明了分餾的加工方法,使大量生產氣體不用再花費巨資。迅速發展的工業化,兩次世界大戰,以及運用氧乙炔炬焊接在20世紀中期大大推動了工業氣體需求的增長。
第二次氣體需求大增長發生于20世紀60年代初,原因是鋼廠放棄早期的空氣噴射法而改用氧氣噴射法。氧氣噴射法減少了碳與磷的含量,從而大大提高了鋼鐵產品的質量。而且采用該技術后氧氣產量從1960年至1965年增加了10倍。同時氮也被大量用作惰性“覆蓋劑”。這促進了氣體生產設備的大規模建設。
20世紀80年代中期電子產業也開始興起,這推動特種氣體的需求進一步提高。金屬預制及生產等傳統市場消費增大,加上在健保、電子、飲料和食品包裝等終端市場增加新的應用領域,因此氣體行業在20世紀90年代持續增長。
在過去的幾年里,能源領域已成為氣體工業發展的最大動力。干凈燃料的推廣加大了煉油行業的氫氣使用量,而在健保、食品及飲料、煉油及原油強化回收(enhancedoilrecovery)等一系列終端市場,氣體作為能源得到廣泛運用,這使氣體需求在21世紀初繼續走強。
中國近代化學之父徐壽(1818—1884),字生元,號雪村,江蘇無錫人,在英國傳教士的幫助下翻譯《化學鑒原》并命名化學元素:養(氧0xygen),淡(氮Nitrogen),輕(氫Hydrogen)和綠(氯Chlorine)等,這些中文化學元素一直被沿用至民國中期,也奠定了中國氣體事業發展的堅實基礎。科學先驅光耀后人,工匠精神百年傳承—在徐壽先生誕辰200周年之際,我們懷著崇敬之情,緬懷這位科學先驅。《中國氣體工業文史展》暨第三屆氣體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定于2018年4月11日-13日在先生故里江蘇無錫舉行。本次活動將通過大量的原件資料和文字說明讓您清楚了解氣體工業在中國的歷史變遷。
四大氣體制造商約占全球工業氣體市場份額的72%。2016年,全球工業氣體市場規模約為1074億美元,同比2015年增長9.8%。2010-2016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1.1%。未來五年,全球工業氣體市場將以年均9%的速度增長。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預測,中國氣體行業將繼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遠遠超過全球增長率。到2020年,它將成為與美國和歐盟市場規模相當的全球三大氣體市場之一。